NFT作為新興創作媒介—非同質化時間藝術祭

非同質化時間藝術祭:龍山 的展覽形式有三— NFT平台、虛擬與實體展間。
作者:Azure

非同質化時間藝術祭:龍山(以下簡稱龍山藝術祭)於2022年4月中開展,共12位藝術家參與,分別是葉廷皓、大聲光電工作室、海星星、賴宗昀、許雁婷、郭佩奇、李祥裕、badroom、姚睿蘭、林子荃、趙天琳與李翊甄,主要展品為這12位藝術家的NFT創作。

NFT的意思是「Non-Fungible Token 非同質化代幣」,是區塊鏈上的其中一項智能合約協定,使任何數位資訊(圖像、聲音、影像、互動程式等)成為獨一無二的數據。龍山藝術祭以區塊鏈中「時間」、「註記」和「虛實交錯」的三種概念為命題,邀請藝術家轉化自身對於「時間」的描述,在網頁上提供24小時的作品展示。

龍山團隊提供。

龍山藝術祭的展覽形式有三— NFT平台、虛擬展間與實體展間。實體展間位於台中的大象藝術空間館,展出跟NFT作品相關的「實體物件」,展現從真實世界的物件概念累積成為NFT創作的過程。此外,龍山團隊也把NFT平台跟虛擬展間「搬」進實體展間,三個空間的重疊強調網路空間的可攜性,打破了虛實界線。

NFT作為藝術媒介,本身在區塊鏈中的時間戳記、透明公開、不可變更等特性很適合探討「時間」這個命題。藝術家賴宗昀的作品《先祖 The Ancestors》透過AI技術萃取台灣原住民長者的紋面特徵,用演算法捕捉、複製歷史記憶,並以NFT為載體記錄在區塊鏈上,讓它能持續存在在另一個維度中。

龍山藝術祭-實體展間內的虛擬展間。

大聲光電是聲光藝術雙人組合,作品《Orbit》以媒材演擬宇宙爆炸後物質碰撞、凝聚冷卻的過程。實體展場展示的是焊接媒材在不同時間下的各種靜止狀態,NFT作品則是媒材演擬宇宙爆炸變化的過程紀錄,同時把這段過程加上時間戳記,呼應創作者的作品描述『我們本身即是宇宙發生的戳記及奇蹟。』

《超渡計畫:數位舍利子》是藝術家趙天琳的作品,記錄藝術家引導參與者冥想的過程。催眠、冥想在現實中就是跟內在意識的對話,是虛實界線模糊的狀態。藝術家因為NFT具備類似不生不滅的特性,賦予其「數位舍利子」的意義。將參與者冥想的過程鑄成NFT,也代表上傳參與者的意識到區塊鏈的公開帳本上,賦予其不生不滅的存在。

《先祖》、《Orbit》、《超渡計畫》,龍山團隊提供。

龍山藝術祭的虛擬展間,中心有一間虛擬廟宇—瑞舞宮。觀眾可以抽取籤詩,龍山團隊也將這九支籤製成NFT,在akaSwap頁面上提供抽獎,賦予信仰文化另一種有趣面貌。NFT作為新興創作媒介,也提供創作者更多元的途徑與大眾互動。

龍山團隊提供。

持續關注更多互動體驗設計活動,請至TIEDA臉書官網。